哼,你就是贪图我的美色……

一见钟情是一种预谋?
一见钟情,很多情感专家,很多婚恋达人都会从自身经历或者各种见闻来讨论,然后问一句:你接不接受一见钟情?

有人不但接受而且坚信,因为TA们亲身经历过这种浪漫;也有人观点相左,因为Ta们认为一见钟情根本就是冲动,所以很多人会闪婚又闪离,是对爱情与婚姻的亵渎。

今天我们从一个来访者说起,他叫小路,是一家宠物店的店员,学历不高,相貌也不算出众,但身材高大魁梧,气质蛮好,跟他沟通时,他一直表现的比较憨厚。想来女生在他身边估计会蛮有安全感吧。

他跟我描述了他跟女友那种“一见钟情”的感觉,是一种也非常强烈的感觉,一见到她,他就觉得这辈子就认定她了。随后小路罗列了一大堆女票的优点,能怎么夸就怎么夸:长头发、大眼睛、打扮很可爱的女孩,而且跟我一样喜欢小动物……

说到这里,发现一个特点,即小路对他女友描述很多都集中在外貌,就是可以直接通过眼睛观察到的信息。

其实人类一直都是视觉动物,美丽的面庞,健康的体型,一些习惯性的小动作或者兴趣偏好,都可以通过第一次接触时的很短时间内观察并了解到。这也就是我们生活中经常说的第一印象。能影响到第一印象的因素很多,关于异性之间,我们谈2个比较常见的因素:

第一,是根植在我们人类基因里,那种方便我们从众多对象中甄别出哪些人更适合繁衍的能力,这个可是基于人类进化论而发展出的观点,所以我们人类的大众审美其实很雷同,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现在铺天盖地的那些网红脸,是否基本都差不多呢?

第二,是有观点认为,一见钟情是源自人们成长的过程,因为这个过程,人们会受到各种影响,家庭教育、社会评价、媒体宣传等等……等等……久而久之,就会对异性有一些自己的理解,或者说是预设。如果这里要举个栗子的话,那就是金庸先生《倚天屠龙记》里的张无忌,这个人物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台词就是:“千万不要相信女人,越是漂亮的女人越会骗人”。那这个句话从哪里来?就是他妈妈临死前告诫他的。而这句话也成为张无忌在之后的情感问题上磕磕绊绊的根本原因。当然,这些都是小说,是文艺创作。

回到现实生活,人们对异性其实充满了预设。

这种预设用瑞士心理学家卡尔·荣格的观点来解释,那就是每个男人的心中都有一个“阿尼玛”,一个理想女人的形象。当然每个男人的阿尼玛都不一样。男人会对自己心中的阿尼玛情有独钟。所以若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与自己阿尼玛相一致的女性时,他会立刻被吸引。

当然,女人心中类似的有个相对于阿尼玛的存在,叫做阿尼姆斯,代表着她们心目中的男人形象。

说回人话,那就是一个人会对另一个人一见钟情,是因为我们一开始就对那个Ta有一个预设,可以是关于Ta的相貌,气质,或者是关于Ta的谈吐、举止……

回到小路的表述,就是他对理想女性的预设。所以当他生活的圈子里出现了这么一位,他就立刻沦陷,一见钟情。

顺着这个思路,人们心中一般会预设什么呢?

这就涉及到一个人原生家庭中的父母了,他们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角色,以及所起到的作用与影响是很大的。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对此有5个阶段的理论划分。

这里重点说下其中的俄狄浦斯期,一般是孩子3~5岁的年龄段。弗洛伊德借用俄狄浦斯这个古希腊神话故事命名了这个阶段。而那个神话讲述了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,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母亲的故事,是经典的弑父娶母的悲剧。

如果你不是心理学专业,这个故事听起来会很狗血。但这个阶段的孩子有个比较常见的现象,就是女儿会跟爸爸说,长大了要做爸爸的新娘。类似的,儿子也会对妈妈说出相似的话。这个时候的父母,作为孩子童年非常重要的异性而存在,很容易就成为孩子心目中那个理想的男性或女性,成为了Ta们心中的阿尼玛或阿尼姆斯。

那随着孩子长大成人,开始寻找自己的伴侣时,童年对于理想异性的预设会很大程度的复制到成年。结果就是,幸福家庭的孩子会不断循环复制着自己的幸福,而不太幸福家庭的孩子往往也会循环复制着自己的不幸。

我们都向往幸福,但又如何解释那些不幸的循环复制呢?

有个来访者叫小宋,经常被家暴,无论是第一任丈夫,还是第二任。小宋苦恼为何自己的男人总是如此。

作为婚姻管理兼心理咨询师,我很自然的就询问了她与自己父亲之间的关系。结果小宋马上就表现的情绪更加低落,在小宋的描述中,她父亲的形象就是个暴君,一个没有什么学历和能力,只会在家里打老婆的流氓。

虽然小宋对父亲比较排斥,评价也很低,但当父亲不允许她再离婚后,即便她内心一万个不愿意,最终还是会服从照做,基本放弃抵抗,放弃挣扎……

小宋的问题可以有很多解释。比较积极健康的角度来看,是小宋因为童年没有从父亲那边获得足量的爱,因此成年后,就会去寻找与父亲相似的替代品,期望从替代品身上获得补偿。但不得不说,她父亲没有做到的,那些替代品也很难做到。

小宋的遭遇基本在印证坊间关于父母皆“祸害”的论调。

不过更多的专业人士是不会赞同的,当然我想正如武志红书中所写:学会幸福就重复幸福,学会不幸就重复不幸。恋爱到婚姻,会慢慢的从两个人的事,变成两个家庭的事,这背后关于各自家庭的探讨还有许许多多。不幸的人是否可以觉察到自己的不幸,找到根源,然后破解这个死循环,让悲伤与痛苦不再延续,才是这个话题探讨的意义所在。

也许,人们永远无法预料下一次会与谁看对眼,然后坠入爱河。但如果真心期待一份爱,期待构建自己的家,“你”就务必要明确自己对伴侣的预设,要学会经营这段感情,更要做好承担Ta背后那个家庭“幸福与否”的准备。

本文由 朱身勇 作者:朱身勇 发表,其版权均为 朱身勇 所有,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 朱身勇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。如需转载,请注明文章来源。